新乡市江南体育网络有限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13569808221

江南体育田畴聚合力 沃野绘“丰”景

发布时间:2024-11-21 11:21:52 人气:

  江南体育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科教文卫

  小麦满仓,稻谷飘香,瓜红果绿历经春的耕耘、夏的蓬勃,内蒙古的广袤原野遍染金黄,丰收的味道荡漾开来。

  丰收来之不易。全区各行各业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农”字多方聚力、多点发力,打好稳产丰产“组合拳”。今日,《乡村振兴》版通过报道各地秋收景象,展现内蒙古各行各业齐心协力保障粮食丰收的生动实践,讲述农牧民增收的底气和丰收的喜悦,传递期冀年丰时稔、穰穰满家的美好愿景。

  秋日,肥沃的河套平原上散发着丰收气息。“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的春小麦早已颗粒归仓,但杭锦后旗蒙海镇的农民们并不忙着卖粮食。

  “蒙新社会化服务产业联合社创新推出优化仓储服务,将粮食存储类型分为活期和定期。活期存入每月可涨利息0.6分/斤;定期存入一年可涨6分/斤,两年可涨0.14元/斤。比农户自己存储每年可减少6%的损耗,既减少了搬倒、霉变的风险,又节省了费用。”杭锦后旗农牧业经营服务中心主任马忠禄介绍说,蒙新合作社按照粮权在农、管理在行、监督在社、效益共享的经营原则,搭建起“粮食银行”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每年可以替农户保存500吨左右,惠及农民约200户。

  这只是杭锦后旗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江南体育。近年来,杭锦后旗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持续发力,整合农资、农机、农技、农信等各类优质要素,提供耕、种、管、收、储、售等社会化服务,服务领域重点向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粮食仓储烘干等环节拓展延伸,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田保姆”当起“大管家”。目前,杭锦后旗有社会化服务组织350家,其中全程多环节年服务能力达到5万亩以上的有15家。社会化年服务面积100万亩以上,建成二道桥镇社会化服务产业园区、蒙海镇蒙新社会化服务产业园区、双庙镇社会化服务产业园区3个社会化服务产业园区,培育了杭锦后旗华晟农牧专业合作社机械育苗移栽服务、杭锦后旗蒙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粮食仓储、烘干服务等试点。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

  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金钥匙,有利于促进农牧业生产降本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内蒙古有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总结推广5种模式江南体育,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嘎查村集中连片推进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8万个,较上年增加29%,服务面积达到2800多万亩,增幅达到33%,增速全国最快。(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韩雪茹通讯员张天阳)

  一年好景在丰收。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刚采收的鲜食玉米被送往企业工厂加工,即将抢“鲜”上市;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刚收获的马铃薯正堆放在企业的恒温保鲜库里,将被分批销往全国各地;在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企业利用闲置盐碱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鲜甜肥美,当天便可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在内蒙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民企担当成为丰收乐章中一段动人的旋律。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科技创新是关键一招。内蒙古宏源农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共同开展马铃薯种薯研发项目,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

  “我们拥有4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配备各类进口农机设备80台套,实现马铃薯从种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公司每年会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提供优质脱毒种薯4000多吨,由合作企业按订单保护价收购商品薯70000余吨,带动专业种植户增产增收。今年计划收获的9000吨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18000吨商品薯现已全部入库。”该公司总经理李义军说。

  引项目、兴产业,民企力量助力丰产丰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深挖农牧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农牧民双向奔赴,同享丰收喜悦。

  作为一家兴安盟本土农牧企业,多年来,内蒙古宏源农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践行“万企兴万村”行动,投资建设马铃薯种薯基地、恒温保鲜库和农产品交易区等配套设施,依托马铃薯全产业链优势,在马铃薯种植及深加工等领域直接吸纳300余名农牧民就业、2000余名农牧民临时务工。

  当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间地头,民企以其独特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或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或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让农牧民的劳动成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经过初筛、脱壳、谷糙分离等工序,稻谷变身为晶莹剔透的大米,装进精美的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生产加工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的水稻,公司年加工量能达到5万吨大米。”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围绕稻米产业,探索“基地+农户+带头人+市场”模式,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力,带领农畜产品走向大市场,让“好收成”变成农牧民的“好收入”。

  联农带农,铺就致富路。广大民营企业以经营主体带农,找准帮与兴、企与村、义与利的结合点,以产业发展促农,以稳岗就业助农。目前,自治区工商联推动268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055个嘎查村,实施1870个项目,以务实举措推动农牧业增效益、农牧民增收入、农村牧区增活力。(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方圆)

  秋日的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公司的饲草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等现代化机械穿梭在田间,草场上留下一道道草带。

  “我们种植的4万亩苜蓿和燕麦草等人工饲草到了收割季,我们组织人力进行抢收。这些饲草收获后采取干草打捆和青贮裹包两种方式储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合多种畜禽饲养。”特泥河农牧场公司畜牧林草部副部长唐大为说。

  据介绍,通过青贮裹包技术储存的燕麦草,保质期可延长至2-3年,进一步提高牧草的品质与利用率。“我们的青贮裹包里添加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高效复合青贮菌剂。这种菌剂不仅能够充分保障青贮饲草的营养品质,还能提高草食家畜的消化率,通过进料时均匀喷洒,使乳酸菌在饲草发酵过程中抑制有害菌发酵,有效延长饲草储存时间,提高饲草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特泥河农牧场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齐桂强说,特泥河农牧场公司加强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依靠配套完善的饲草加工体系,推动“耕、播、管、收、加、储、销”全过程生产运营,实现饲草的收割、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

  创新引领,科技“唱主角”。内蒙古持续在优质饲草生产与收获加工方面发力,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大力推广生物发酵技术和秸秆青贮、黄贮、裹包贮存、高密度草捆技术,持续提升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目前,内蒙古羊草、苜蓿、饲用燕麦、青贮玉米等各类一年生、多年生人工饲草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产量近2000万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近30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2800万吨,整体上保障了饲草料供给,家畜生产性能、舍饲育肥能力全面提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韩雪茹通讯员陈晓娟)

  在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投资14万元搭建的储粮铁栈子采用了科学储粮方法集中储存,玉米的损耗减少了,售价每斤能提高2毛钱左右,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搭楼子、上栈子、码垛子,兴安盟因户施策大力推进庭院立体储粮,农户房前屋后的一座座“玉米仓”成了该地区乡村一道独特风景。

  “玉米放在栈子里面不怕雨雪,也不用担心鸡蹬、狗刨、耗子嗑,存一年都没问题。”突泉县六户镇钢铁村村民谢志刚说,他用铁丝网和钢架子在自家院子里搭建起储粮场地,大大减少了粮食损失。

  减损就是增收。2023年,兴安盟70%的粮食实现科学存储,减损粮食约4亿斤,助农增收约4亿元,助力兴安盟“再造”一个产粮大县。

  守好百姓“粮袋子”,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围绕收、储、运等环节,着力提升储粮水平、减少粮食损耗。

  通辽市开鲁县研发的双向通风粮食风干仓,帮助农户减少储粮环节损失损耗,实现“无地增产”,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国内首例立体晾晒粒状谷物的实用新型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

  赤峰市补贴农户购置小粮仓等储粮器具,降低农户储粮过程中的损失损耗。巴彦淖尔市动员农户使用钢筛网囤、塑料网囤等成本低、易操作、占地少、通风效果好的储粮设施,减少粮食露天堆放造成的损失损耗。

  记者从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2023年至2024年,自治区本级投入6900多万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升级改造现有仓储设施设备不断提升仓储现代化水平,为降低粮食储存环节损耗创造了有利条件。

  聚焦节粮减损,内蒙古持续优化粮食产后服务,2023年全区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粮食962万吨,烘干947万吨,帮助农户解决了新收获粮食无处存放、无能力烘干等问题,减少了农户粮食产后造成的损失损耗,充分发挥了助农减损增收作用。

  科技赋能,内蒙古加大政府储备粮食储存环节损耗监测。2023年自治区本级投资1900余万元,建成了政府储备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全区政府储备粮食粮温和粮情实时数据汇集、在库和出入库粮食动态实时在线监管,避免了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损失浪费。

  2023年,全区政府储备粮食储存周期自然损耗率为0.1%,低于国家不超过0.2%的标准,政府储备粮食储存环节节粮减损工作取得新成效。(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阿妮尔)

  秋收时节,走进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正时农业第八农场,只见“牧草之王”紫花苜蓿被打包成“草罐头”,即将成为奶牛的“营养餐”。

  “收割今年第四茬苜蓿的时候,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帮我们抢到了3天不下雨的窗口期。如果苜蓿在收割后淋了雨,每亩经济价值会从2500元跌至2000元,但是再晚几天收割,苜蓿草就会开花,影响营养成分。”正时生态农业(呼和浩特)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海龙介绍说。

  在苜蓿的生长过程中,不仅要经历霜冻、倒春寒、渍涝、冰雹等考验,而且冬季低温对次年返青也有很大影响。针对苜蓿种植全周期的气象服务需求,2023年,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成立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团队,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打造国家级饲草气象观测基地,深入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为苜蓿生产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气象服务,制作返青(播种)期、收获期以及田间管理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为生产管理保驾护航。

  蒸散量观测仪、轨道式植被观测仪、作物生育期智能识别监测仪、高标准农田试验仪大量设备“入驻”农场,可实时收集并分析各种气象数据,实现田间小气候、土壤墒情、生态监测、农作物长势、常见病虫害的精准监测预警。实况观测资料对比试验同步开展,人工饲草全生育期相关指标观测和产量、营养成分测定有了科学依据,气象信息成为生产管理的“指南针”。

  让“天气”更接地气。为保障粮食稳产丰收,内蒙古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通过发布秋收气象服务专报、农田渍涝风险预警、霜冻预警等多渠道,向农牧业生产管理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气象信息,精细化做好“分环节、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气象服务。

  8月20日,内蒙古气象局与自治区农牧厅联合召开全区秋收作物与全年粮食产量预测会商会,科学分析评估2024年度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测秋收作物和全年粮食产量。8月25日,两家单位又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保秋粮丰收气象保障服务的通知,安排各级气象、农牧部门全力做好保秋粮丰收工作。

  9月6日,内蒙古气象局发布首期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全面启动秋收气象服务。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牧业气象服务正不断发展,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石向军通讯员李红梅)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